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药学专业教育教学发展60年回顾与思考<sup>※(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3.2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实现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中药人才,需要不断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需要不断更新教育

3.3.2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实现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中药人才,需要不断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需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向课堂要质量。《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将中医药定位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这意味着中医药将立体服务于“健康中国、富强中国、创新中国、智慧中国和美丽中国”五大战略。因此,要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完善中药标准化、重大新药研发、中药保健产品开发、中药材生态种植等方面的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3.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中青年教师培养 推动师资队伍平衡发展 我校中药学专业师资队伍整体良好,虽然有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与优秀教师,但依然存在学科梯队发展不平衡、领军人才不足、名师示范不充分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应继续坚持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重视人才培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领军人才引进的力度与精准度,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以国家级教学团队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与名师示范活动,打造一批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功底、创新能力突出的中青年学者,形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为中药学专业积累可持续发展动力。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医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今后,我校将继续坚持“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根据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中药人才培养规律,深化中药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中药人才岗位胜任力,满足社会对高水平、高素质中药人才的需求,努力切实把我国中药高等教育发展推向新的高度。我们相信,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专业将不断引领我国中药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巅峰。我们愿秉承“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的理念,发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精神,持续自我提升,为完善中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动中药学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而不断努力。

[1] 周庚生,徐珊,彭建华,等.我院全日制高等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3):46-47.

[2] 刘华钢,岑家铭,罗树坤,等.高等中药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中医教育,1998,17(6):8-9.

[3] 张余生.我校中药高等教育40年回顾与展望[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161-163.

[4] 张子龙,倪健,闫永红,等.高职中药专业“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6):3-7.

[5] 张子龙,倪健,李贡宇,等.分层递进式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构建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4):34-38.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最早创建中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早在1958年即开办中药教学研究班和中药师资班。1960年开办中药学专业,同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历经60年发展,我校中药学专业已形成“医药圆融重传承,追求卓越求创新,药教协同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引领着我国中药高等教育发展。本文在回顾我校中药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梳理 60年来的发展成就,并针对当前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措施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促进我校中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办学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3]。1 发展历程回顾1.1 初创徘徊时期(1958—1976年)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传统的口传心授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合中药人才培养需要。顺应变化,我校于1958年开办了中药教学研究班和中药师资班,学制两年。这是中药高等教育开始的标志,为我校今后中药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1960年开办中药学专业,同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44人。从2年制研究班到中药学专业的成立,我校中药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并初具雏形,为之后中药学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964年9月,招收中药专业本科生 40名,并从新学期开始使用修订后的教学计划,代表中药高等教育和中药人才培养已初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制度化。文革时期(1966—1976年),我校中药学专业停止招?探索发展时期(1977—1988年) 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招生 50名(4年制),后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发展到1983年增至80人。80年代初期,我国中药产业水平相对落后,多数领域缺乏受过正规专业指导和训练的专业型人才。中药学专业于1985年9月开始探索专门化教学,将中药学分为中药药材专门化、中药制药专门化、中药分检专门化三个方向进行教学,旨在培养满足药材鉴定与养护、饮片配方、制剂加工、中药分析检验等不同社会需求的中药人才。在此期间,中药学专业学制历经多次变化。1980年11月,教育部下达《关于北京中医学院等5所学校学制问题的批复》中指出:同意中药专业学制由4年改为5年,改制时间从 1981年招收新生开始。1988年9月,根据国家教委指示,中药专业由5年制改为4年制。此后,中药学专业本科学制均为4年制,一直延续至今 稳定发展时期(1989—2009年) 21世纪初,随着中药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中药行业的分化也越来越细,我校及时调整中药专业的方向分化。2002年,根据国家将中药研究重点从品种整理转变为物质基础研究的形势,学校在原来中药学专业中增加了中药分析方向。2006年,根据国家中药研究重点转向资源开发的现状,中药学专业又增加了中药资源与开发方向(2013年调整为中药资源与鉴定方向),为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培养人才。2001年,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中药学实践教学走向了一条成熟化的道路。实验教学中心成立后,我校设置了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以满足中药学专业不同方向的培养目标,使实践教学内容多样化、丰富化,给学生们提供了许多参与实际工?创新发展时期(2010—2016年) 2012年,我校与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中药实用技术实验班,进行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探索[4]。2013年,我校开设了中药学专业(临床中药方向),2015年调整为卓越中药师班(4+2)培养模式,旨在培养药学服务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中药复合型人才。2015年,为满足国家对中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开设时珍国药班(4+4),探索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中药人才长学制培养模式 全新发展时期(2017年至今) 2017年 9月,我校中药学院整体入驻良乡新校区,中药学专业办学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和提高。同年中药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8年5月,我校接受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药学专业认证(试点),获专家组完全认可。此次专业认证中,专家组为我校中药学专业建设把脉、诊断、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使我校中药学专业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中药学专业进入全新发展时期。2 主要成就2.1 探索中药人才培养规律 创新中药人才培养模式 在近6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本着“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的理念,积极探索中药人才培养规律。学校从中医药高等教育特点和中药人才成长规律出发,结合社会需求转变,不断打造中药卓越人才培养模式。21世纪以来,学校逐渐形成了人才培养方案定期修订制度,每五年重新进行一次修订。目前,中药学专业及其下设各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均为 2015年所修订。此次修订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为培养具有北中医特色的专业型、应用型以及复合型人才,开办了卓越中药师班(4+2)和时珍国药班(4+4),进一步创新了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卓越中药师班旨在培养具备全程化服务能力的中药学高级专业人才,能在医药领域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指导与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时珍国药班旨在培养掌握生命科学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具有国际视野及高水平中医药研究能力,能在国内外中药教学、科研、生产、检验、流通及使用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精英人才。在培养模式优化和培养方案修订之后,中药学专业课程计划也随之进行调整。学校逐渐凝练出了“通识课程提素质,专业主干强能力,选修课程拓视野”的课程设置理念,形成了“一基础、两系列、三模块”的课程体系。“一基础”即课程设置以通识教育课程板块为基础,体现“厚基础”原则;“两系列”即专业主干课程板块又可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两个系列,共同构筑起中药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三模块”是指选修课的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创新拓展类课程三个模块,构建高水平的人文知识结构框架,开阔专业视野,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和科学素养。“一基础、两系列、三模块”的课程体系设计,既能保证学生系统掌握中药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可为学生提供充分、系统的自主学习空间。在长期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近年来中药学专业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创新。以“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夯实基础与创新提高三结合”的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构建了一套以“实验技能培养→集中实习实践→科研创新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为基本构成模块,各模块依次展开,层层递进,互为依存,有机联系,不断深化的分层递进式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模式[5]。该模式涵盖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跨越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形成了“实验教学奠定基础、集中实习巩固加强、科研训练培育创新、综合实践整合提高”的实践教学特色。同时,以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为切入点,连续4年不间断,而部分优秀毕业生又可以作为专业思想教育的范例,反馈形成良性?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取得一批优秀教改成果 中药学专业教学中,学校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重视中医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培养,持续推进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顶层设计层面,从学生需求出发并修订培养方案,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制度建设层面,通过在“教学质量月”开展教学表彰、青年教师沙龙、优秀BB网络课程评选、教育教学大讨论、教学培训、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名师教学示范等一系列教改活动,切实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层面,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手段,采用案例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翻转课堂及PBL等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同时,注重课堂内外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线下学习平台如BB平台、慕课课程、资源共享课、公开课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院开设的中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中药安全用药导论慕课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16年该慕课课程研究成果被评为“中华医学会全国医学教育技术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药学专业拥有国家首批中药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与国家“985”优势学科平台、中药学一流学科建设平台,在多年研究中逐渐形成一些原创性的新理论、新学说、新方法。教师们将多年的研究成果写入教材反哺教学。例如,张冰教授将承担的CFDA课题对中药安全性研究的成果转化入本科教学课堂,形成《中药不良反应与警戒概论》课程,并形成特色教材及北京市精品教材、“十三五”规划教材。作为“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化学》的主编,石任兵教授将自然药学观的思想写入教材,构建了新的中药化学学科体系,首次提出了中药自然化学、中药制备化学和中药药物化学的概念。目前学院约有 14本教材中增加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教学新资源,丰富了课程内涵,使学生了解学科研究发展动态,促进了科学思维的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造就大批中药人才 学校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宗旨,构建了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模式,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服务能力。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强调使命感与责任感,注重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关心国家和社会,培养家国情怀。结合时代发展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学校将创新创业工作纳入综合改革方案,列入“十三五”规划,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及素质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联合、相互包含的中医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通联动”式的新模式。2015—2017年,本科生以第1作者发表文章32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59项;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7项;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一等奖1项;第七届首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5项。近 3年来,中药学专业 6名学生赴新疆、西藏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350名本科毕业生组成支教团队,先后赴云南、内蒙古等贫困地区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活动,体现出我校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培养了一批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的领军人物,在中医药领域有较大影响力。例如,有国家新药评审委员龙致贤、中药炮制专家张世臣、国家药典委员林瑞超、孙文基和马双成、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杨世林、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李成义、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赵中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叶敏等学术人才;有红日药业总经理吴玢、云南创立生物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立品等企业家;有王国强、陈啸宏、闫树江、王志勇、方来英、房书亭等医药管理人才;并有窦金辉等在WHO、美国FDA等机构中任职。担当了立德树人、为国储才的职责和使命。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药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2017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3 发展展望3.1 面临的形势 国家日益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早已将其上升至战略层面,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正式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提出均显出中医药行业发展的良好时机正式来临。社会及人民群众对中医药需求日益增大。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医药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中医药独特医疗保健模式的重要价值也不断得到社会各界热切关注。如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慢性病治疗、激素减停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使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是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机遇。中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适逢机遇。中医药高等教育要牢牢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为扩大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中药高等教育要更加主动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就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因此,中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也恰逢其?存在的问题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是国内最早开展中药高等教育的院校之一。经过近 60年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医药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较好成就,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但随着国家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并把它放在“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这无疑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药学专业“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对接产业化的需求、迎接国际化的挑战”已势在必然。此外,落实国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创新性领军型人才培养日趋成为大学的重要使命。对比要求,我校中药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特色、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对策与措施3.3.1 注重顶层设计 做好专业发展规划 打造中药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中药人才成长规律,认真总结长期办学经验,加强顶层设计,做好中药学专业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中,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有关文件要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此外,应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以“精英型、复合型、应用型”为主要培养方向,着力探索“高水平精英型人才、高质量复合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培养新模式,搞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修订完善本科生分类培养方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实现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中药人才,需要不断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需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向课堂要质量。《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将中医药定位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这意味着中医药将立体服务于“健康中国、富强中国、创新中国、智慧中国和美丽中国”五大战略。因此,要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完善中药标准化、重大新药研发、中药保健产品开发、中药材生态种植等方面的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对中医药人才的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中青年教师培养 推动师资队伍平衡发展 我校中药学专业师资队伍整体良好,虽然有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与优秀教师,但依然存在学科梯队发展不平衡、领军人才不足、名师示范不充分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应继续坚持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重视人才培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领军人才引进的力度与精准度,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以国家级教学团队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与名师示范活动,打造一批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功底、创新能力突出的中青年学者,形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为中药学专业积累可持续发展动力。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医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今后,我校将继续坚持“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根据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中药人才培养规律,深化中药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中药人才岗位胜任力,满足社会对高水平、高素质中药人才的需求,努力切实把我国中药高等教育发展推向新的高度。我们相信,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专业将不断引领我国中药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巅峰。我们愿秉承“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的理念,发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精神,持续自我提升,为完善中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动中药学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而不断努力。参考文献[1] 周庚生,徐珊,彭建华,等.我院全日制高等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3):46-47.[2] 刘华钢,岑家铭,罗树坤,等.高等中药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中医教育,1998,17(6):8-9.[3] 张余生.我校中药高等教育40年回顾与展望[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3):161-163.[4] 张子龙,倪健,闫永红,等.高职中药专业“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6):3-7.[5] 张子龙,倪健,李贡宇,等.分层递进式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构建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4):34-38.

文章来源:《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网址: http://www.xjysdbjb.cn/qikandaodu/2020/0917/630.html



上一篇:90起步,力争100:着力打造教学高地,培养眼视
下一篇:创“双一流”背景下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育教学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投稿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编辑部|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版面费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论文发表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