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播种好习惯 ——让美行在新教育的沃土上开花结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古人云: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好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小学

古人云: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好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品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在新教育的实践中探索,寻求扎实、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任重而道远。 一、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内化行为 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能熏陶人、教育人、培养人。正如走在整洁干净、鲜花簇拥的大街上,我们必然不好意思随手乱弃;而当我们步入高雅优美、韵律流淌的音乐场所,我们也定然不会口出污言秽语。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因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学校养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1.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和教育,这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环境陶冶教育。我们不妨将名人的励志故事、教育学生的名言警句等巧妙地粉刷在校园的墙体上:“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还的债务了”……在校园的醒目处悬挂警示的横幅:“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知识就是力量”……在楼梯台阶上、楼道间张贴行为习惯养成的小故事及目标要求;教室内布置名人名言、班级学生好习惯养成评价栏,等等。让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与墙壁对话、与名人交流,也让学生的一颗颗纯洁的心灵受到冲击和感染,让每名学生告诉自己:好习惯我也可以养成。 2.让每一种声音都能“育人” 美的声音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学校可以巧妙利用不同的时段,让学生在美妙的声音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例如,校园广播定期播放励志歌曲、好习惯培养儿歌、习惯培养标兵事迹等;两操锻炼时将饱含好习惯培养内容的口号响彻校园;将平时的铃声变成悦耳的音乐声,“铃声响,进教室”“坐如钟,站如松,有规矩,人尊重”;……上课时,教师在讲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也要时时提醒习惯培养、指导习惯养成。努力打造校园的声音文化,让校园的每一种声音都能释放正能量,让美妙的声音去鼓舞学生、感化学生、教育学生。 3.让每一处景色都在“抒情” 学生看到了什么,他就有可能成为什么。如果学生眼中所看到的每一处景色都是美好的、高雅的,那么学生的心中也会是一片纯净。花园边、大树旁一句温馨的提示语“你要对我好,我就冲你笑”;栏杆上、跑道边“助人能使您得到快乐”“谦让能使您增添美德”;厕所里装饰小吊灯、美容镜;门上粘贴学生喜爱的卡通画;墙上挂上小花篮。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能够充分享受到在规则中生活的幸福,自然也就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努力营造浓厚的习惯养成氛围,让学生在目光与声音的交汇中实现无意识熏陶和有意识培养的无缝融合,进一步缩短学生良好习惯进入自然阶段的时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内化自己的行为。 二、加强练习指导,让学生在了然于胸中细化行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是人经过长期练习和反复实践而养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因此,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对于大而空的要求往往都是模糊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连续的、有规律的操练和重复,才能逐渐将大概念化解为小行为,并将刻意转化为自然行为。 1.激发动机,告知“为什么” 正确的道德行为来源于正确的行为动机。在对学生的行为训练中可以让学生“先知后行”,而后“以情激行”。教师要选取一些学生乐于接受或者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从情感上产生向往的意愿,从而萌发正确的行为动机。例如,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坐姿时,要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坐姿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同时也可以出示反例,让学生知道不良坐姿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害处。 2.提出要求,明确“做什么” 在进行行为训练时,对于练什么,训练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应该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生所提的要求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例如,在培养学生集队习惯时,要求做到快、静、齐,听从队长指挥,行走时成行成线、不稀不密、不快不慢,时刻保持安静。学生明确了要求后,就会按照要求去做,这样的行为训练才能收到实效。 3.指导行为,知道“怎样做” 虽然学生明确了要求,但是并不等于就能够按照要求去做了,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规律、有步骤的训练。训练的内容应当以《中小学生守则》为主,训练的形式可以是班队会、晨会、实践活动等,训练时选择恰当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队形、队列的训练,教师讲解十遍可能不如让学生出去实地演练有效果。只要长期坚持,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不断规范与细化自己的行为。 三、践行“每月一事”,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量化行为 《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新教育下的德育就是要坚持“大概念,小行为”的理念。因此,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必须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入手。践行“每月一事”,并不是每月只做一件事情,更不是随意做一件事情,而是要围绕精挑细选的一个主题,开展系列德育活动,整合多种德育手段,利用多个德育阵地,强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从主题的选择、内容的定位,到活动的实施皆重在习惯培养上。践行“每月一事”要重在体现它的特色:主题的选择要立足于学生一生中有用的且最重要的习惯;主题的内容要围绕从一件小事展开;主题的活动要通过广泛的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研究、主题随笔,甚至聆听、口才、网络等途径,把学习、生活等诸多习惯都囊括其中。学校要将“每月一事”的活动抓实、抓牢、落到实处,让每名学生在扎扎实实的“每月一事”训练中不断地积累、量化自己的良好行为。 四、重视亲身实践,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美化行为 好习惯,就是行为的自动化。只有立足于“知”“行”的统一和相辅相成,将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并不断拓展与延伸社会实践的参与活动,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的品德。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例如,“培训小交警”,让学生上街执勤;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街道、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大扫除和义务“环保小卫士”,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简单、空洞的说教变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养成生活中的好习惯,养成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 美德是习惯的结果,习惯是渲染、引领的结果。教育无小事,少一些空洞的、标语式的泛泛说教,多一些实实在在的养成教育,在学生中播种更多的好习惯,相信美行定会在新教育这片热土上开出更多的花,结出更多的果。 [1]徐汉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M].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 [2]刘爱民.浅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读书文摘,2015(12). 古人云: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好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品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在新教育的实践中探索,寻求扎实、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任重而道远。一、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内化行为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能熏陶人、教育人、培养人。正如走在整洁干净、鲜花簇拥的大街上,我们必然不好意思随手乱弃;而当我们步入高雅优美、韵律流淌的音乐场所,我们也定然不会口出污言秽语。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因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学校养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1.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和教育,这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环境陶冶教育。我们不妨将名人的励志故事、教育学生的名言警句等巧妙地粉刷在校园的墙体上:“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还的债务了”……在校园的醒目处悬挂警示的横幅:“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知识就是力量”……在楼梯台阶上、楼道间张贴行为习惯养成的小故事及目标要求;教室内布置名人名言、班级学生好习惯养成评价栏,等等。让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与墙壁对话、与名人交流,也让学生的一颗颗纯洁的心灵受到冲击和感染,让每名学生告诉自己:好习惯我也可以养成。2.让每一种声音都能“育人”美的声音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学校可以巧妙利用不同的时段,让学生在美妙的声音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例如,校园广播定期播放励志歌曲、好习惯培养儿歌、习惯培养标兵事迹等;两操锻炼时将饱含好习惯培养内容的口号响彻校园;将平时的铃声变成悦耳的音乐声,“铃声响,进教室”“坐如钟,站如松,有规矩,人尊重”;……上课时,教师在讲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也要时时提醒习惯培养、指导习惯养成。努力打造校园的声音文化,让校园的每一种声音都能释放正能量,让美妙的声音去鼓舞学生、感化学生、教育学生。3.让每一处景色都在“抒情”学生看到了什么,他就有可能成为什么。如果学生眼中所看到的每一处景色都是美好的、高雅的,那么学生的心中也会是一片纯净。花园边、大树旁一句温馨的提示语“你要对我好,我就冲你笑”;栏杆上、跑道边“助人能使您得到快乐”“谦让能使您增添美德”;厕所里装饰小吊灯、美容镜;门上粘贴学生喜爱的卡通画;墙上挂上小花篮。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能够充分享受到在规则中生活的幸福,自然也就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营造浓厚的习惯养成氛围,让学生在目光与声音的交汇中实现无意识熏陶和有意识培养的无缝融合,进一步缩短学生良好习惯进入自然阶段的时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内化自己的行为。二、加强练习指导,让学生在了然于胸中细化行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是人经过长期练习和反复实践而养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因此,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对于大而空的要求往往都是模糊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连续的、有规律的操练和重复,才能逐渐将大概念化解为小行为,并将刻意转化为自然行为。1.激发动机,告知“为什么”正确的道德行为来源于正确的行为动机。在对学生的行为训练中可以让学生“先知后行”,而后“以情激行”。教师要选取一些学生乐于接受或者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从情感上产生向往的意愿,从而萌发正确的行为动机。例如,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坐姿时,要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坐姿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同时也可以出示反例,让学生知道不良坐姿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害处。2.提出要求,明确“做什么”在进行行为训练时,对于练什么,训练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应该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生所提的要求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例如,在培养学生集队习惯时,要求做到快、静、齐,听从队长指挥,行走时成行成线、不稀不密、不快不慢,时刻保持安静。学生明确了要求后,就会按照要求去做,这样的行为训练才能收到实效。3.指导行为,知道“怎样做”虽然学生明确了要求,但是并不等于就能够按照要求去做了,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规律、有步骤的训练。训练的内容应当以《中小学生守则》为主,训练的形式可以是班队会、晨会、实践活动等,训练时选择恰当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队形、队列的训练,教师讲解十遍可能不如让学生出去实地演练有效果。只要长期坚持,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不断规范与细化自己的行为。三、践行“每月一事”,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量化行为《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新教育下的德育就是要坚持“大概念,小行为”的理念。因此,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必须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入手。践行“每月一事”,并不是每月只做一件事情,更不是随意做一件事情,而是要围绕精挑细选的一个主题,开展系列德育活动,整合多种德育手段,利用多个德育阵地,强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从主题的选择、内容的定位,到活动的实施皆重在习惯培养上。践行“每月一事”要重在体现它的特色:主题的选择要立足于学生一生中有用的且最重要的习惯;主题的内容要围绕从一件小事展开;主题的活动要通过广泛的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研究、主题随笔,甚至聆听、口才、网络等途径,把学习、生活等诸多习惯都囊括其中。学校要将“每月一事”的活动抓实、抓牢、落到实处,让每名学生在扎扎实实的“每月一事”训练中不断地积累、量化自己的良好行为。四、重视亲身实践,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美化行为好习惯,就是行为的自动化。只有立足于“知”“行”的统一和相辅相成,将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并不断拓展与延伸社会实践的参与活动,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的品德。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例如,“培训小交警”,让学生上街执勤;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街道、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大扫除和义务“环保小卫士”,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简单、空洞的说教变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养成生活中的好习惯,养成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美德是习惯的结果,习惯是渲染、引领的结果。教育无小事,少一些空洞的、标语式的泛泛说教,多一些实实在在的养成教育,在学生中播种更多的好习惯,相信美行定会在新教育这片热土上开出更多的花,结出更多的果。参考文献:[1]徐汉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M].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2]刘爱民.浅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读书文摘,2015(12).

文章来源:《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网址: http://www.xjysdbjb.cn/qikandaodu/2020/0529/338.html



上一篇:谈新教育实验背景下语文教师素养的构成
下一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渗透“孝亲敬老”教育方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投稿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编辑部|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版面费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论文发表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